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深耕产教融合沃土 非遗教学赋能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杨丽 来源: 时间:2025-04-23 浏览次数:

             420日,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百业街非遗工坊内,银针起落间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火花——由艺术传媒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深度参与的“桥头百业街大布江拼布绣湖南省统编课程配套实训体验园启动仪式暨非遗技艺培训活动”在此举行。

活动以省统编劳动课教材为桥梁,将非遗技艺教学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通过“技艺传承+设计创新+市场转化”三位一体模式,构建学校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让古老的拼布绣技艺成为激活乡土经济的“新引擎”。

课堂嵌入工坊:打造乡村振兴的“技艺孵化器”

活动以“教学链对接产业链,非遗力激活乡村力”为核心,艺术传媒学院52名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与30位桥头村的非遗工坊绣娘结对,在省级传承人何娟的指导下完成“福兔钥匙包”“布花编艺”等兼具传统韵味与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

不同于传统课堂,此次教学直接落地非遗工坊,学生在观察绣娘“补花拼贴”“经纬穿引”等技法时,同步调研乡村文旅市场需求。该校24级学生张玉发现当地民宿对拼布装饰需求旺盛,随即以土家族吊脚楼为原型创作拼布作品设计图稿,被当地民宿老板预订作为特色软装。

“国潮艺染——乡村振兴,院校传承”以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活态传承为核心打造的创新型双创项目,通过构建"教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非遗文创产品,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项目指导老师介绍,我们将课程实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微项目。选择在张家界桥头建立设计实践基地,形成“田野调研—纹样解构—产品打样—市场对接”的完整教学模块,此次落地的实训体验园,更成为长效化产教融合平台。

双向赋能机制:培育带不走的“乡村设计师”

在“传统纹样解码与创新设计”实操环节,绣娘们传授“三色递进配色法”“耐磨针脚工艺”等实用技艺,学生则运用AI设计软件将苗族百褶裙纹样转化为现代包袋图案。这种“老手艺人传实用技艺,大学生赋创意设计”的双向赋能,不仅让非遗技艺更贴合当代审美,更培育了本土技艺人才。

桥头村坪拼布绣娘覃慧在结对学习中,掌握了数码与拼布结合的技法,如今已能独立设计简易文创产品。艺术传媒学院同步启动“乡村设计人才培育计划”,开发“土布再生设计”等乡村导向型课题。桥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黄会涛评价:“高校把课堂搬到村口,把设计做到绣娘手里,让传统技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增收’的实在产业。现在村里的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靠手艺赚钱,非遗工坊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从技艺传承到产业振兴:职业教育的乡村答卷

活动尾声,艺术传媒学院党支部书记刘琼表示:“此次培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非遗活样本,为我院服装与艺术教学提供难得素材,活动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同频共振。何娟老师的这份情怀与担当,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力量。”

她强调,“我们始终牢记,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传授,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者’。当学生的设计方案变成村民手中的订单,当非遗工坊的产品摆上城市的货架,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链条才算真正打通。”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设计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育”融合路径,让每一门非遗课程都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每一次针线起落都织就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一审:齐欣,二审:袁赠欢,三审:刘琼


1 桥头乡人民政府黄会涛副乡长致辞

2 艺术传媒学院书记刘琼致辞

3“国潮艺染——乡村振兴,院校传承”桥头乡设计实践基地

4何娟大师为艺术传媒学院学生传授拼布技艺

5艺术传媒学院学生在桥头乡实践合影